红色七月,伴着沥沥细雨,申房党支部的全体党员前往坐落于思南路73号、71号的“周公馆”进行参观、学习。

周公馆,即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它原是一幢建于19 世纪二十年代初的西班牙式花园楼房,共有一底三层。

1946年5月,根据“双十”协定,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前往南京,与国民党进行谈判。6月,代表团决定在沪设立办事处,为此租下该幢房屋,但国民党当局不允许挂“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的牌子。6月18日,从南京来沪的董必武果断决定:“不让设办事处,就称‘周公馆’。”至今门口挂的中英文门牌仍然写着“周公馆”。

墙上镶嵌着光滑的鹅卵石的周公馆,夏天整幢楼房都掩映在浓绿的爬山虎的叶丛中。

主楼底层设有警卫室,一层是会客厅和周恩来的工作室兼卧室,二三楼是办公室和工作人员的宿舍。

主楼的南面,有一个占地一亩多的花园,花园的中间是一片正方形的草坪,草坪的中央耸立着一棵与楼房一般高的百年大雪松,三面环绕着女桢、腊梅、黄杨、冬青、玉兰、海棠、茶花等树木花卉,还有一个小型喷水池,环境清雅幽静。

1946年至1947年国共谈判期间,周恩来就在这里工作、生活,并曾在此接待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与国民党政府代表邵力子、吴铁城及第三方面代表沈钧儒、黄炎培等交换意见,还举行过中外记者招待会。

通过参观,党员们了解到:当时国民党在附近布置了大量的特务,周公馆对面就是国民党监视据点,工作环境十分险恶。周公馆早已不仅是总理一个人的战场,而是一个又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仁人志士的圣地。而在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里,为了今天人们能够过上安宁和幸福的生活,又有多少个像周公馆这样的办事处在同敌人做着殊死的斗争?

参观学习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党员们感慨颇深,参观和了解历史的过程又何尝不是心灵再次得到净化的过程呢?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各位党员的思想觉悟和爱国热情,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大家纷纷表示,要向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风亮节学习,在平时法律服务工作中也要立足本职、勤奋向上、不计得失,为建设法制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