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一种体育项目来代表中国的话,很多人会想到乒乓球运动。乒乓球作为中国的国球,从1959年多特蒙德第25届世乒赛上,容国团获得中华民族第一个世界冠军时起,就已经如火如荼地普及开来。同一年,我出生于上海。童年时期,在前所未有的“乒乓热”的潮流下,我也开始接触这颗跳跃的小球,并由此带动了我的乒乓人生。
01以兴趣爱好为初心,敢于有梦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而对于儿时的我来说,给我一块板,我就可以打一场乒乓球。小时候家里物质条件一般,没有现成的球台供我们使用。怎么办呢?只好就地取材。当时家里的门都是两扇开的,轻轻松松就可以卸下来当球台。可是卸的次数多了,门都被我玩儿坏了,我便又把目光瞄准到家里的床板上。那些年家里上上下下的东西没少被我拆卸,为此还挨了父母许多打。
家里条件不允许,我们只好开始探索外面的世界。当时菜场有许多水泥砌成的工作台,我们只要在中间摆上一排砖头当网就可以使其变成一张简易的乒乓球台。最简陋的情况下,我们也曾用粉笔在地上画出一张乒乓球台。只要心中有乒乓,哪里都可以成为球台。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渐渐喜欢上了乒乓球这项体育运动。在五千万人挥拍上阵打乒乓的热闹场面中,我在自制的、不正规的乒乓球台边,悄悄种下了一粒梦想的种子。
02以强身健体为本心,勇于追梦
工作之后,我选择了律师行业,在高强度、高压力的环境下,我不但没有放弃乒乓球,反而一直坚持到现在。毛主席有句名言,“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在每天10个小时以上的办公状态下,多年来对乒乓球的喜爱与热情让我得以拥有一副强健的身体。
与儿时不同,现在的我已经不用绞尽脑汁去搭建一张乒乓球桌。每天开始正式的工作之前,我都会去专业乒乓场馆和两位教练切磋球技。一个小时酣畅淋漓的较量既锻炼了我的身体,也为我带来了一整天的好心情。
如果说最初接触乒乓球是凭着一腔热血,那么现在它已经演变成我生活中不可变更的一种习惯,融进我的血液里。梦想的种子在长年累月的浇灌中开始生根发芽,不断从生命的土壤中汲取养分,也为生命注入了持续的活力。
03以乒乓事业为匠心,专于筑梦
体育运动从来就不是一枝独秀,而是百花齐放,乒乓球运动更是如此。为了让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参与到乒乓球运动当中,我组建了申房乒乓球俱乐部,每年亲自带队前往各地参加比赛。在成为俱乐部的老板之前,我多是作为一名乒乓球爱好者在旁观看,更多时候也就是为选手们送去掌声和欢呼。而当我真正成为组织者,参与到比赛的各个环节当中,才发现乒乓球这项运动最迷人的部分不仅仅在于比分的追赶,还在于高手之间力量、心态、技巧等的对抗。
为此,在工作之外,我投入了更多的心血和时间于乒乓事业中。精心策划、组织每一场球赛,用心钻研、切磋球技,在我的不懈努力下,申房俱乐部逐渐跻身全国业余乒坛知名俱乐部,并斩获了不少含金量高的奖项。
从爱好到习惯再到事业,有关乒乓的梦想已然投射进现实,并在其间开枝散叶,吸引并照耀着更多的人。
04以体育精神为真心,勤于圆梦
一路走来,乒乓球成为了我生命中绕不开、放不掉的精神寄托。每当我用右手握住球拍,就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作为一种竞技运动,在你来我往的乒乓运球当中蕴含着勤学苦练、不屈不挠、团结向上的体育精神,而恰恰是这些精神使我受益无穷。
比赛中的勤学苦练,学业上的废寝忘食。不怕苦,为了提高球技,只要有合适的机会,我就找人切磋,不断提高自己的速度与灵敏度。这种精神也渗透到我的学业上,精读法律专业书籍,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比赛中的不屈不挠,事业上的勇往直前。不服输,比赛总有胜负之分,在结果没有出来之前,我从不会向对方低头。这种精神也影响到我的事业上,面对挫折与困难,我从容应对,一次又一次诠释了申房律师事务所“申明执法为民,房系百姓冷暖”的宗旨。
比赛中的团结向上,生活上的齐心协力。不落后,始终与队友保持步调一致。以球会友让我结识了许多好伙伴、好搭档。这种精神也被我应用在生活上,努力做一个好丈夫、好爸爸、好爷爷,细心呵护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
球桌上乒乒乓乓的声音,在我听来就是梦想碰撞的音符。梦想的脚步从未停歇,终有一天它会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为我遮风挡雨。
一滴水可以折射一个世界,一颗小球可以推动一个大国。七十年华诞,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乒乓运动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作为上海乒协副会长,乒乓梦是我实实在在的一个中国梦,以初心见真心,以匠心守本心,在乒乓之间,我将努力攀登一个又一个的高峰,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