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保监局6月27日宣布,上海将于今年6月29日实施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简称“商业车险改革”)新旧产品切换。新车险来了,如何选对险种、合理保费、精准理赔,小申带你看车险。

车险分为:

一、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责任保险 (交强险)。

二、机动车辆商业保险(商业险)。

交强险是一种强制险种。2006年7月1日起,由国家强制执行。新车,需先办理交强险才能申办牌照;旧车,年检和转籍过户需提供有效交强险保单才能办理。交强险是对第三人的保障,也就是说,它是保障了对方的车、人、物。这个保险是有赔付限额的。

所以要提醒的是,不要以为交强险最高能赔付122000,这个赔付额是指各项的累加,如果只买了交强险,你一不小心蹭了豪车,保险公司在全责情况下最高也只能赔2000元。

商业险是这次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的对象,很多人会问改革后我的缴费和保障有什么变化?如果你是个谨慎守法同时技术合格的驾驶员,那么恭喜你在费改后你可以少缴费多保障了。

费率:对于既无出险理赔,也没有交通违法的车主来说,上海此次改革,保费可以最低可享3.9折。客户缴纳的保费将由基准保费与自主核保系数、自主渠道系数、无赔款优待系数、交通违法系数4个费率浮动因子连乘得出。比如,连续三年无理赔记录的,保费可打6折,而此前行业的最低优惠是7折;连续两年无赔的,保费打7折;一年无赔的,保费8.5折。在此基础上,保险公司还会根据投保车辆的历史理赔记录、风险优劣以及车辆违法次数,再算出一个费率系数,部分投保人实际支付的最低保费,可以达到3.9折,出险多,违法多的司机则面临要交基准保费的2.91倍的商业车险保费。最高折扣和最高上浮之间相差7.4倍。车损险保额按车辆实际价值确定。新条款明确约定车损险的保险金额按投保时被保险机动车的实际价值确定。例如新车的价格是30万元,使用5年后实际价值为10万元。旧的车险条款,车主投保车损险需按30万元支付保费,改革后就按10万元来交保费。在发生全部损失时,按照保险金额为基准计算赔付。发生部分损失,按实际修复费用在保险金额内计算赔偿。有效解决了此前社会关注的“高保低赔”问题。

基准保费将按车型定价。以后可能购车价格相同,但是因为品牌的不同,风险不同,保险价格也就不同!比如买辆奔驰A级,20多万,买个大众也是20多万。这时奔驰的保费就比大众的要高!改革后,基础保费将由车辆的“零整比”决定,零整比越高的机动车,车险费率可能会越高,(零整比:具体车型的配件价格之和与整车销售价格的比值)。

保障:商业车险分为主险和附加险。主险险种包含:商业第三者责任险、车辆损失险、全车盗抢险、车上人员责任险。附加险包含:不计免赔率特约条款;和单独附加于“车辆损失险”的玻璃单独破碎险、车身划痕险、自燃损失险、指定专修厂特约条款。

其实在投保时,车主并不清楚自己买的保险产品到底是什么,很多人以为“我买了保险,事故发生后就不需要自己负担损失”其实这是有误区的,比如“第三方”责任险,赔的是投保车辆对第三方有责任部分的,而且如果不加保不计免赔率特约条款,保险公司在被保险人的的责任范围内仍有一定免赔率。同时,在投保第三方责任险时有一个对司机的特别约定,很多车主都没有注意,是保“车”上合格司机还是保“投保人”一个司机保费是不同的,而出保后的理赔也会大相径庭;车辆损失险,在不加保附加险时,玻璃、划痕、自燃都是不赔的,而专厂修理的较高费用也可能不能足额获赔,所以在保险时一定看清楚约定。商业车险改革后,新条款将冰雹、台风、热带风暴、暴雪、冰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驾驶证失效或审验不合格、未上牌照新车、被保险机动车所载货物、车上人员意外撞击所导致的损失、家庭成员人身伤亡等情形纳入保险保障范围,大幅提高了商业车险风险保障水平。更为周到的保护了投保人的利益。

索赔方式更加明确。 “无责免赔”一直是车险受批评的原因之一。一些车主与非机动车发生事故,对方承担全部责任的情况下,保险公司不予理赔,这一问题导致大量保险纠纷和事故纠纷产生。现在车辆受损后车主既可以向责任方索赔,也可以向责任方保险公司索赔,还可以向自己的保险公司申请先行赔付并授权公司向责任方追偿。

最后,连小申也去问了保险经纪人,新车险这么好,我以前保的车险,能不能享受到现在的保障?答案是不能!我们上次说过,保险是双方的合意的合同行为,所以其保障来自于双方的约定,所以新车险落地,其保障的是6月29日起新投保的车主。那我要不要去换保呢?这是个人选择!但是小申要提醒您千万要注意:再换保时或续保时一定要注意时效,使得保险能够有效延续,避免车辆脱保上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新车险落地,而今车主越来越多,其受众越来越多。小申提醒各位,合理选择车险,谨慎守法驾驶,做“中国好司机”。如果一旦出险,及时报警,及时告知保险公司,定损核损,诚信对待。不管您是保险人或是被保险人,我们都将竭力为您守护合法权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律师个人观点,不代表上海市申房律师事务所或其律师出具的任何形式之法律意见或建议。同时我们并不保证会在载明日期之后继续对有关内容进行更新,故可能未反映最新的法律发展。我们不建议读者仅依赖于本文中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而进行任何决策,上海市申房律师事务所明确不承担因基于对本文任何形式的使用而产生的一切责任、损失或损害。